導線測量規范
2013-08-20 20:01:59 來源: 測繪網
導線測量規范
1. 條件摘要
導線測量類型
規范
|
精確度或
地籍圖框架工作
|
第一級
|
第二級
|
第三級
|
次要控制
|
最大閉合誤差
|
1/50,000
|
1/30,000
|
1/20,000
|
1/15,000
|
1/5,000
|
2、主要用途
|
在主要三角點
低洼地勢或茂密的森林,主要三角點或不可測或成本太大
|
第一級聯測是從C.F導線或更高的三角點。
大城鎮區域的框架
|
從第一級測點或第二級三角點聯測。
小城鎮區域的框架
|
從更高導線或第三級三角點聯測,來控制地形和實物測量
|
從更高導線和三角點聯測,控制實物和具體測量
|
3、方位角觀測
(a)方位角測點數不應超過:
(b)方位角閉合差測點數不應超過
(c) 觀測數量和類型
(d) 理想的標準誤差為不超過
(e) 限差范圍
|
4-6個測點
或
不超過沿導線40km
2’’√N
至少16對可接受的星體
+0’’.60
2’’.0
|
10個測點
或
相隔不超過
100km
3’’√N
至少8對東西兩側星體
+0’’.60
3’’.0
|
25個測點
5’’√N
至少4對東西兩側星體
+2’’.0
5’’.0
|
25個測點
10’’√N
至少3對東西兩側星體,或3個早晨和3個下午
+3’’.0
10’’.0
|
25個測點
10’’√N
至少3對東西兩側星體, 或3個早晨和3個下午
5’’.0
20.00
|
緯度和經度
觀測
|
適用于第一級三角點(應用拉普拉斯糾正法)
|
不適用
|
不適用
|
不適用
|
不適用
|
距離測量精確度范圍
|
1/75,000
|
1/50,000
|
1/30,000
|
1/15,000
|
1/7,500
|
使用儀器的
類型
(f) 距離
(g)天文和角位觀測
|
E.D.M設備
T4 或DK11,3A,T3, DKM-3
|
鋼尺
或
E.D.M設備
C.F導線
|
鋼尺
或
E.D.M設備
T2或等價物
|
鋼尺或
E.D.M設備
T2或等價物
|
鋼尺
T1或等價物
|
2.1 一級導線測量
簡介
一級導線測量是指從C.F導線或更高等級三角點開始,這將組成大城鎮地圖的主要框架。
導線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鐵路或海岸線,且閉合誤差小于1/30,000。
2.2 規范
(i)導線邊長度
大于等于1.5公里
(ii)方位角測點
不應超過10個或相隔不應大于8公里
(ii)儀器
見上表
2.3 標識
做好每一個測點的標記工作。標記的類型因地質的不同而不同。部分類型如下:
(a) 堅硬的土地
標識應由30平方厘米和一米長的混凝土柱組成,安置于地下75厘米處,中心還應由直徑為4厘米、長度為1.5—2米的鐵管加固。
混凝土柱是由沙子或沙子、橡膠和水泥的混合物按5:1的比例混合而成。鐵管必須與混凝土柱的表面保持齊平,并在頂部一英尺處,用小石頭和小圓石灌實。在最頂部,用水泥泥漿填充,中心標志用0.22口徑的彈殼或銅螺釘制作。
混凝土柱的表層應拋光摩平,以易于鑒別數字和字母。
(b) 軟土地
放置底標和頂標,共同組成點標志。
底標是由直徑為30厘米、深度至少為15厘米的混凝土塊組成,置于……(第三頁下端少一行),固定銅螺釘作為中心標志。
頂標表層不應低于地面75厘米深。頂標是由30平方厘米的預制混凝土柱制成,中心為軟鋼,鋼筋垂直于底標。底標在頂標安置前,覆蓋10厘米厚的沙子。見圖表所示。
(c) 堅硬的巖石
在巖石上垂直鉆一個深度為30厘米的洞,然后將一根長度為46厘米直徑為5厘米的管子插入洞內,露出巖石面16厘米處。
將水泥泥漿灌注到洞內,搗實,以固定中間的管子。然后,用水泥泥漿填充至管子邊緣,再插入0.22銅螺釘作為中央標志。
洞口周圍的巖石表面出現裂痕,宜為水泥圖章提供相應承載力。
管應與圖章表面保持齊平,識別的標志印在水泥圖章的上面。
2.3.1 (c)參考標點
對于每一根混凝土柱,附近除了有明顯的指向標志外,還應仔細描述至少3個參考標識。
參考標點可用15平方厘米,長60厘米的支柱及與上述標志相同的材料制作。
參考標點應選擇良好的角度,其距離應控制在30米范圍內,并可供經緯儀聚焦。
2.3.2 標識的數量
見“測量標識列舉和分類”
標識以字母P作為后綴連續排列,前綴為各地籍測量的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拼成。
例如:LCS 4P也就是:拉各斯地籍測量第4標志。
3. 地形觀測
3.1 角位觀測
水平角度的測量需用大地經緯儀,角度至少是0.5’’ 。所有的角度都需觀測到與圓圈盤左盤右均等距離的6個測回6個零角度。
3.2 方位角觀測
方位應由角位觀測控制,每10個點選一個,在2個不同的夜晚觀測一套8星。1套包括一顆西星和一顆東星。步驟與C.F導線相同。閉合操作應嚴格按照第2段所規定。
3.3 高程
每一個導線測點應按第二級水平儀測高。
3.4 Linca測量
用帶有鋼尺的EDM設備測量距離。步驟可參照EDM測量中的C.F導線。最終的水平長度應保留米單位小數點后三個數。
4. 測定值的糾正
(a) 鋼尺測量距離
(i)標準
(ii)溫度
(iii)坡度
(iv)垂度
(v)海平面以上高度
(vi)比例尺矯正
(b) 電子觀測距離
(i)儀器常數
(ii)反射器常數
(iii)折射率校正
(iv)坡度矯正
(v)海平面矯正
(vi)弦矯正
5. 估算
方位角估算接近0’’.1秒。緯度和偏差也應估算到同樣的精確度。最終水平長度和最終配位則應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。
6. 二級導線測量
6.1 簡介
二級導線測量是指在一級或更高等級控制點位之間,為在更小區域建立控制的測量。二級導線測量相對閉合精度不應大于1/20,000。二級導線測量沿著次級公路……(頁角缺內容)
6.2 導線邊長
不應短于350米。
6.3 方位角測點
兩個方位角測點間的導線測點數不應大于25測站。
6.4 儀器
(a)角度觀測和天文觀測
應使用1秒級經緯儀。
(b)距離測量
應使用光電測距儀測量距離或鋼尺量距離。
6.5 標識
每一根導線的轉折處都應在觀測點前正確安放標石。標石用直徑20厘米、長1米的立柱制作,并用比例為5:1的沙子(或沙子和橡膠)和水泥澆注。
立柱應用1.5--2米長的鐵管在中間加固。管子應與立柱表面保持齊平。
銅螺釘作為測點標志,按一級導線要求放置。柱子表層應磨平,以固定標志用。
6.6 標識的編號
標識應連續排列。前面是各地籍測量的大寫英文字母縮寫,后面附上S。例如:I.C.S. 6也就是Ilorin地籍測量標識6。
6.7 角度觀測
應使用秒級經緯儀測量角度。觀測點為4個測回4個零角度。一測回包括正鏡和倒鏡的測量方法。
6.8 方位角觀測
每25個測點應對導線方位角進行控制。一套完整的測量應包括4對東西星。為了測繪夾角,需要矯正方位角。
6.9 線性測量
應使用EDM裝置或鋼尺測量。前后測量的精度不應少于1/100,000。 用鋼尺量距遵循30米間隔的規則。兩個讀數選其一,鋼尺讀數應接近千位,溫度表讀數則按鋼尺長度選擇。
最終水平長度應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。
6.10 高程
每一個觀測點的高度應按第二級水準測量。
6.11 測距的校正
(i)EDM測量
矯正按一級導線測量處理。
(ii)鋼尺測量
以下測距校正應計算到米單位小數點后四位,并能適用于測量距離。
(i) 標準
(ii) 溫度
(iii) 傾角
(iv) 垂度
6.12 位置估算
計算方位角以秒為單位。水平距離應估算到最接近的小數點后三位。最終校對應舍入到米單位小數點后三位。
7. 三級導線測量
三級導線測量主要目的是針對較小區域形成控制以便進行精細測量,并在更高精確級別的點進行。三級導線測量相對閉合精度為1/15,000。見上表。
7.1 標識:施工和列數
標識的尺寸和施工與上面所述二級導線測量相似。列數也可參照二級導線測量,唯一不同是后綴為T。
7.2 觀測
應使用十秒級經緯儀進行角度測量,如T1.A。
在每一測點只需兩套觀測數據。一套應包括FL和FR測量。
7.3 方位角
方位角觀測每25個測點記錄一組數據,包括3套東西星數據或一天內清晨和下午太陽的數據。
7.4 線性觀測
線性測量應使用鋼尺,但如果工期緊迫,可以使用小范圍型式的EDM裝置例如D.1.3。單向和往返測量也同樣適用。
7.5 高程
每個測點高度應按第三級水準測量。
8. 水準測量的技術規格
8.1 二級水準測量
這是一級水準測量網的聯測。應使用鎳鐵合金板。
應朝向前后獨立的兩個方向水平延伸,并應達到8.4√Kmm,其中K為千米。
視距長度不超過45米,前后視角應同樣達到1.5米范圍。
標尺的讀數應精確到0.0001米,并且讀三絲數。記錄應當在大地水準測量手簿703上完成
8.2 三級水準測量
這級水準測量是從更高一級水準線聯測的。
可以使用任何傳統標尺的工程水準。任何延伸應朝向前、后兩個方向獨立測量,并應達到24√Kmm,其中K為千米。
視距長度不超過60米,前后平均在10%范圍內。
標尺的讀數應精確到0.001米,只需要讀出水準三絲數。并在勘測手簿70上完成記錄。
聲明: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
加群提示: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,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,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(微信 cexiaoliang)進群,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,中介人員勿擾